您当前所在位置:科学普及 每周科普
如何当好气象“保育员”?
时间:2021-05-24  浏览次数:  字号:[ ]

2019年2月中旬以来,西藏部分地区遭受大范围强降雪,阿里大面积野牦牛栖息地被大雪覆盖,牲畜因无法正常觅食而面临危机。

2019年底,非洲南部遭遇持续干旱天气,津布巴韦马纳潭国家公园里包括大象在内的许多野生动物因为干旱天气导致干渴或饥饿而死亡。

2020年,人们印象深刻的长江中下游罕见暴雨不仅带来洪涝灾害,还使得湖北、湖南、江西等地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被淹没甚至毁坏……

类似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造成野生动物栖息地毁坏、觅食困难等事件绝非个例,暴雨、洪涝、暴雪、干旱等灾害性天气,尤其是极端天气气候,直接威胁着野生动植物生存。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过程中,气象部门可以做哪些工作?

湖北石首麋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为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麋鹿如今生活在我国三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这里拥有世界范围内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然而,十几年前一场暴雨使得麋鹿免疫力下降,50多头刚出生的幼崽因此夭折。而1998年的极端罕见洪水也淹没了保护区大部分土地,导致麋鹿“蜗居”在一段堤坝上,依赖人工喂食生存。

一直以来,气象部门利用卫星对麋鹿栖息地进行遥感监测,分析其适宜生活空间的变化;开展有针对性的区域气候状况预测、洪涝风险区划,为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应急饲料基地和安全区选址建设提供依据;针对区域特有珍稀动物的气候适宜特性,建立针对麋鹿的一整套“保育”气象服务指南……其中,根据气象部门的建议,2019年4月,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加强了麋鹿母鹿产仔期监测,做好难产母鹿救护,及时补充人工营养盐砖和鲜食草料,以满足哺乳期母鹿和幼鹿需求;7月中旬开始,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从长江等外部水源地进行生态补水,保护野生动植物。

在野生动物保护部门以及气象“保育员”的精心照料下,近几年,石首麋鹿种群数量由550头增至1100头。我国幅员辽阔,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但也是气象灾害多发的国家,气候变化以及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人类活动变化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威胁之一。

自然保护区是一个生态整体,野生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又共同受到气象条件的深刻影响。目前,气象部门在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区气象要素监测的基础上,与生态、环境、遥感、水利、农业等部门深入开展合作,共同探寻气象因子与不同环境下生物种群之间的客观联系和发展规律,从而将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具体化为气象预警预报服务产品,用以指导保护区科学规避气象灾害风险,抢抓有利条件采取保护措施,已经取得一定成效。

然而,保护生物多样性、推进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开展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气候预测、气象风险评估和区划,利用卫星等手段监测动植物生存环境变化以及物种种群变化,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气象“保育式”服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